加快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文化建设九大工程,其中一项是文化数字化建设,包括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各环节全面数字化。“中华文化素材库”是文化资源数字化催生的一座文化“金矿”,发掘这座文化“金矿”,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变革文化生产方式、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文化消费终端已经数字化。唯有把文化瑰宝转化为各种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才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纳,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才会代代相传。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倒逼”处于上游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实现数字化,从而引发文化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海量的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出版社、唱片公司等文化生产部门。

  近年来,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使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与祖国的文化瑰宝近距离接触,与创造璀璨文化的祖先及贤人进行心灵对话,感悟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之根、之脉、之魂。与此同时也伴生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机构藏品众多,展陈的只占其藏品的很小比例,存在“看不全”问题;二是公共文化机构的展品年代久远,内涵丰富、深刻,专业性强,存在“看不懂”问题。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急需激活沉睡于仓库的藏品,让不说话的文化瑰宝“动”起来、“活”起来。

  文化数字化,前提是文化资源要数字化,从而激活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已有长足进展。从面上看:自2001年起,国家启动全国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历经十年,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已采集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仅拍摄一级文物照片就有387万张;自2002年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启动,已建成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文学等分数据库。从点上看:“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实施多年,积累了诸如“会说话”的《清明上河图》等数字化产品等。

  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为原料,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萃取中华文化之要素,并分门别类标签化,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材库,“中华文化素材库”忠实于本体,具有本源性、真实性,主要表现在:对应于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模原样”;对应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汁原味”;从影像中萃取,必须是“真人真事”;从艺术品萃取,必须是“真品真迹”。

  中华字库:字库的本义是字体及相关字符的集合体,以便于文字在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上得以呈现和运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用中文字库建设已经很成熟,已向个性化、美术化方向拓展,凸显汉字的“张力”。中华字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字库,它集成浩瀚的中华古籍之元数据,是以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之集大成。

  中华音库:中华音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语音库,它是中华文化的声音标本库。储存于档案馆的录音档案、储存于唱片公司的老唱片、储存于文化生产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录音资料是其主要来源。如,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上千部纪录片的原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等节目中的原声等。

  中华像库:中华像库是中华文化的形象素材库,可分为静像和动像两大类。静像包括对文物、书画、建筑等拍摄或扫描成像的图片元数据,动像包括对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等数字化加工生成的元数据。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馆藏品,新闻电影制片厂等文化生产部门的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及其素材,书报刊出版社保存的画稿、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