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具不再像古人时如何传承传统文人艺术?专访李舜

  采访李舜的时候正赶上他新作展览的前夕,接连几日,他都在拼命地赶制作品,没怎么休息。于是,在彼此交错的创作、开幕式、饭局的间隙中,我们恳恳切切地完成了这次访谈。

  他说自己所有作品的共同点是工作量都特别大——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说,艺术创作就是一种劳作和修行。他也谈到了自己所具有的批判性、反差性和唯一性,这也让我突然想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天赋型艺术家还是努力型艺术家?”但好像已来不及了,那答案就在风里吧。

  198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士及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李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摄影,光,是其中的绝对主角,而正负像画面之间的转换,又成为他作品的逻辑根源。他的创作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尤其注重各种媒材的表现力。其作品内涵密集,对他而言,摄影艺术的目的,始终是如何专注于作为某种体验或感受的图像,为此应该去进行意念的生成和领悟的喻示,由接受性视觉印象走向积极性视觉表现。

  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 1~2/摄影/收藏级相纸艺术微喷/100cm x 100cm/5+1 AP/2009

  何青:先从最早的作品开始吧。很多摄影初学者都拍摄过长曝光,但能将它们变成像《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林泉高致》《格物致知》这样富有意味的系列作品却很少,是在什么时间和契机下让你产生了将光影线条与书法形式相结合的想法?

  李舜:最早的系列拍摄是在大三的时候。我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新媒体系,当时的系主任是张培力老师,课程的安排比较前卫——没有固定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大三时我刚好选了矫健老师的黑白摄影课,其主要内容就是教你怎样拍摄,怎样使用胶片相机等等,很多同学就借了哈苏胶片相机来摆拍一些人像、静物之类。但我好像从小做事就不想与别人雷同,而且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不可代替性就是其价值本身,于是,我用这个相机去拍摄了很多长时间曝光的光影——我让一位同学在我开车时拿着相机进行长时间曝光,镜头对着车前的挡风玻璃,另一位同学则将相机的镜头对准车后面的玻璃,想以此记录一个不断向前和一个不断退后的时空被压缩的平面图像,虽然作品出来后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间上的效果,《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这个名字来自叔本华思想随笔的一句话——它反而能让我感受到时光消逝和一些存在的虚无。这种抽象的光影让我想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的艺术形式。

  林泉高致 1/摄影/收藏级相纸艺术微喷/100x66cm/10+1AP/2013

  当时我每天要到自己的画室给学生上课,出行基本都是在晚上的十一点半以后,我一边开车便一边用相机记录路上的各种光影,于是就有了《林泉高致》系列。接下来的本科毕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