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近日,新浪微博用户 小艺希望坏人被惩罚 曝出聊天记录、监控录像等信息的截图,举报湖南卫视主持人钱枫曾对其性侵。聊天记录里的内容,成为网友吃瓜的重点。
从很久以前开始,不论是在私人小圈子,还是在公共社交网络空间中,聊天截图就是常见的传播形式,满足了人们保存、分享、展演等不同需要。
近年以来,社交网络中频发的大型吃瓜事件中,聊天截图更多是当事人引爆话题并用以自辩自证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吃瓜群众观察和讨论事件的典型素材。在前不久发生的 霍尊事件 里,双方的聊天截图也是推动外界了解事件的重要内容。
不过,此类信息高频的出现,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聊天截图对个体社交、公共讨论的影响和其中的隐私边界问题。因此,从越发常见的公开聊天截图的现象出发,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聚焦以下 3 个问题:
聊天截图具体有哪些传播表现?展示了怎样的传播特点?公开聊天截图行为的泛滥,又可能如何影响我们的网络生活?
移动端屏幕的普及和发展,让截图成为高效便捷的功能。只需要按下特定快捷键,进行指定简单操作,就可以把屏幕上的内容截取保存为图片。
截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满足我们的多种需要。其中,社交媒体里的聊天记录截图成为最常见的一类承载媒介,出现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指向不同的场景,产生不同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娱乐和生活向的聊天记录。现在随手刷一刷你的手机,登录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都不难找到聊天图片。这可能是个人在一定社交范围内(好友圈、粉丝可见等)的展示,也可能是更开放空间中,特定帖子和话题下的分享。
我们熟悉的不少网络搞笑段子、投稿博主的内容,大多也来自博主与投稿人之间的聊天记录截图,这种娱乐段子式的分享甚至成为集体共建的网络文化。在这类场景中,聊天记录的内容大多有趣轻松,不涉及过多隐私的表达,截图也更多承载分享和保存的期待。这种情况下,矛盾更多可能发生在是否经过对话另一方允许后才公开截图上面,是社交礼仪层面的问题。
除了日常化的表达,在特殊事件中,对话截图也可能作为重要的信息迅速传播,而这种信息常常真假混杂。
大型公共事件发生时,承载了一定信息量的截图放到公开网络中,很轻易激起层层涟漪。最典型的便是疫情期间,社交网络中各类疫情相关聊天截图的疯狂流传,也是不少谣言的源头。今年 7 月下旬的一轮疫情中,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统计样本,网上的大量谣言中,聊天截图和 随手拍 短视频是涉疫谣言的主要源头。 [ 1 ]
这类场景中,截图可能是聊天群里面的 小道消息 ,可能是医院、社区、家庭的求助,内容大多是牵动着个体和社会情绪的文本。
在这里,截图承载了更复杂的需求,可能是分享互助,记忆存储,瞬时宣泄,又或是其他利益驱动。在更广泛的传播事件中,截图内容的真实性、复杂性也成为了搅动舆论场的关键因素。
很多时候,聊天记录截图慢慢成为某件事情发生的佐证,而当事人放出的截图,则指向不同的走向。在江歌案中,刘鑫和江歌妈妈放出的截图,是同一事件两种完全不同的切片。在一些争议事件中,当事人以聊天记录截图作为 证据 而各执一词的现象也不少见。
今年以来,聊天记录截图更是频频出现在以明星为当事人的纠纷事件中。在这类场景里,截图可以是事件发酵的源头,可以是吃瓜群众口中的 实锤 ,也可以是网络狂欢讨论的素材。
到这里,截图则更多成为当事人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