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天的过程中离开了表情包就很难表达清楚意思,总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我的本意。
其实这些都是“文字失语”的表现,“文字失语”不是医学上的“失语症”,而是指正常人在日常表达中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在面临复杂情境下的表达困难、逻辑混乱。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2人中有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失语症患者”,自今年1月份成立以来,已有15万人加入,他们在这里交流经验,训练表达,寻求“自救”。
前段时间被“996”、“打工人”、“内卷”等词汇密集刷屏,暴露出来当代人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这些压力,可能是每个月要还的花呗信用卡,可能是车贷房贷,可能是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用,也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或是日常工作中的不如意……各种无形的压力加之于身。一项蜂鸟问卷的调查显示,2500个受访者中,九成人在生活中都存在心理压力。
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为了一家老小的开销,人人都在负重前行!除了正常上班之外,兼职也成了一股热潮,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跑网约车,拍视频……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事儿了,一天24小时,恨不得掰成48小时过。
人们越来越忙,忙到几乎很少思考自己真实的感受,忙到很少仔细琢磨自己这样表达是否合理?
正如《新异化的诞生》一书中所言“现代的社会行动者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常流逝殆尽,他们极度缺乏时间。时间仿佛像是石油一般被消耗的原材料,越来越珍贵,所以其短缺越来越让人感到恐慌。”
人类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本来目的是要解放双手,让生活更自由、更幸福。然而,科技加速发展带来的不是完成既定任务后更多自由的时间,而是越来越多的任务。
在网络世界发明之前,一个工作日可能要花两个小时收发十几封邮件。那么在电子邮件发明后,我们每天是不是就能只花一个小时或者更少的时间来回复邮件,然后就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呢?
然而并不是,事实是因为邮件更加方便快捷而有更多人更频繁地使用,结果是我们要收发更多的邮件,可能是几十封,可能更多,需要花的时间也更多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堆积起来,让我们不得不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我们的生活步调不断加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又如何花时间来仔细思考自己的表达呢?
没有时间的我们也没有时间去阅读,可能是在公交、地铁上,可能是在等车的间隙,我们打开手机看一看,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成为主流。
互联网的知识海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选择了其中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同时也选择了我们。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这些观点也就像茧房一样包裹着我们,让我们的世界只剩下了同质性的信息,在这个圈子里,我们自己无比正确,根本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语言表达似乎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从几何时,颜文字、表情包和流行语成了网络交际的必备技能,并迅速占据聊天市场的半壁江山,彷佛不用这些,就不会聊天了一样。
“yyds、xswl、zqsg、nbcs……”等网络用语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