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3中小微企业收入下跌超四成跨境电商催生“微型跨国企业”

  6月27日是“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阿里巴巴发布《全球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后时代的挑战、应对与转型》(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中小微企业受到供需两方面影响,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催生一批“微型跨国企业”。

  《报告》由阿里巴巴国际站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起,由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及其学术团队主要负责编写。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表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球90%的企业数量、50~60%的GDP和超过70%的就业岗位,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增进各界对中小微企业处境的了解,为它们争取更广泛的实际支持。调查数据表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2/3受访中小微企业销售收入下跌超过40%,25%规模10人以下、11%规模250人以下的受访企业倒闭。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包括供需两方面。在供给方面,因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企业劳动力供应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供应链被打断,导致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拉高生产成本。在需求方面,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出现流动性短缺;企业倒闭和被裁员的工人收入受损,减少消费支出,进一步导致企业订单下降。

  进入疫情中长期阶段,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需求不足。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均采取强力救市措施,生产端的原材料、物流、劳动力、资金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受制于中长期内投资下降、消费萎靡等因素,需求不足成为中小微企业复苏的主要障碍。阿里巴巴国际站对海外中小微贸易企业的调查显示,0-10人雇员规模的小型企业对于新商业机会的渴求最为强烈(14%),规模越大的企业对商业机会的需求越小,25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需求仅有小型企业的一半(7%)。

  研究表明,电商渗透度最高的地区相比于最低的地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几率高出7%。疫情期间,电商渗透度低的地区衰退更为严重。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电商流量均有大幅增长,尤其是新兴国家,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巴西的涨幅分别高达320%、240%和230%,墨西哥和印度的涨幅也在100%左右。电商的快速发展催生和加速了一批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特别是B2C模式)成为疫情下跑出的一匹黑马。WTO预测,全球B2C跨境电商贸易总额将从2019年的7800亿美元上升到2026年的4.8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 27%。

  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国际分工的门槛被不断降低,全球贸易出现碎片化和高频次的特点。相比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能够更灵活地把握市场需求,更有动力在垂直细分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可以广泛参与全球贸易,成为“微型跨国企业”,为全球买家提供多样化的本地制造和轻定制服务。亚洲大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属于“微型跨国企业”,他们的员工不足100人,善用数字平台,平均运营 3.56个海外站点,预测未来3年将进入强增长周期。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