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将汽车后备箱文化与消费深度结合的“后备箱集市”蔚然成风,年轻、时尚的新消费场景,不仅在线下吸引着市民驻足围观,在线上也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领域。
“买啥看你想吃啥”“摆个摊吧”“泰式手打柠檬茶”“把大自然搬回家”“解忧杂货铺”一个小小的后备箱催生出一个个新消费空间。
日前,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走访了最近在兰州很火的一处“后备箱集市”,体验它的“烟火气”与“新潮味”。
“后备箱集市”(CarBootSale),要追溯到1980年9月,英国人柏丽帕维特在肯特郡的一个农场上组织了全球首个汽车后尾集市,即车主可以开着小车带着衣服鞋帽、日用杂物、书籍光碟、家具等相聚集市交流、交易,并共同开辟一片别样的自由购物天空。这种模式也是当时欧美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后疫情时代,很多地方尝试开放夜市地摊经济,恢复消费活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后备箱集市”这一新兴经营业态,成为城市夜经济中一颗闪亮的新星。
傍晚的兰州豪布斯卡商业步行街上,凉风习习,几十辆被精心装饰过的汽车后备箱,依次排开,每一辆车的后备箱都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创意工厂,极具个性手作好物、咖啡甜品、日用杂物、古着服装、潮流配饰、潮玩萌宠每一个“后备箱”都售卖着不同的产品,吸引着不同的客群。
一个小小的后备箱,装载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承载了年轻人带给一座城市的活力。
这个“后备箱集市”的主理人刘兴童向记者介绍:“其实大家摆的不是摊,就是玩。这些车主把社交、爱好和创业都装进了这方寸之间。”
据刘兴童介绍,参与“后备箱集市”的车主,大多都有本职工作,有企业职工、个体店主、美食达人等,他们的年龄多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居多。他们不完全是为赚钱来参与这个活动,大家更在意的是这种新鲜且时尚的社交方式。
“我下班后没什么事,在家里不是刷手机就是睡觉,觉得虚度光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个后备箱集市的信息,就义无反顾地来参与了。”车主吕先生便是参与者之一。
刘兴童说:“起初,我只是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外地后备箱集市很火,就想在兰州试试。因为我自己是做广告公司的,有很多资源和人脉,我在朋友圈里一吆喝就成了,从最初十几台车,现在发展到了三十多台车。”
在日本,路边摆摊被称作“屋台”,其中福冈屋台搜索热度最高,并成为一种观光资源。屋台面积虽小,但在喧嚣都市的僻静街角,能与店家面对面交流、与路人肩并肩坐着,如此氛围,成为日本重要的社交场所。而近几年,“后备箱集市”作为地摊经济的时代化产物,也同样彰显着其社交属性。
刘兴童告诉记者,参与后备箱集市的车主能聚集于此,更多的是为了彰显出个性与爱好,同时想走进更多的社交圈。
打着广告语“生活哪有冰粉甜”的车主说:“我就是来玩的,来这种耳目一新的消费场景中,除了来体验,也想多认识一些朋友。”
“逛逛热闹的集市不仅消除疲惫,琳琅满目的商品,尤其是手作美食,还非常治愈。”正在逛集市的刘女士说。
“后备箱集市”上,一台装满了“芦丁鸡”的后备箱备受小朋友的热捧。车主栗女士说:“我是一名70后,当时在网上看到后备箱集市的招募消息,就来参与了。一开始,我给孩子养了5只芦丁鸡,鸡生蛋、蛋生鸡,越繁殖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