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中国”究竟在哪里?

  【导读】 近期,政治局专门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集体学习,有关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的起源,特别是何为“最早中国”仍有争鸣。目前,有二里头说、陶寺说、良渚说等不同理解,各家各派也众说纷纭。

  何驽先生长期主持晋南地区陶寺遗址发掘,长期关注“地中之国”的文化意义。在本文中 ,他提出, 中国古代的“中国”概念,不是民族国家范畴里的“中国”,它最早代表作为“地中之国”的天下观与正统性。 尽管目前关于“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见诸《何尊》铭文,但是“中国”的概念与内涵早于《何尊》。 他认为,周王朝之所以在定鼎镐京后,继续在黄河中下游营建成周,关键就在于:伊洛之地是夏都故地,居于“天室地中”,相较于镐京,更具有中原王朝的正统合法性。 那么,如何确定真正的“地中”呢?

  何驽指出 ,周公营建成周, 实际上是分出若干测量小组,携带八尺立表和一尺五寸土圭,在伊洛平原上测量夏至日立表正午的影长。 一般认为,影长与土圭等 长则为真正的“地中”。 那么, 周代的“地中”标准又来自哪里呢 ?

  他分析 ,周代承袭夏王朝日影一尺五寸的“地中”标准,商代建都也多援引夏王朝标准论证合法性,由此可见“地中之都”便是真正的“中国”。 那么,夏代的标准又来自何处呢?

  他根据在陶寺中期大墓中发现 的圭与表认为, 在陶寺时期,先民已存在地中观念,已在都城选址的实践中利用圭表寻找地中,为都城的正统性寻找理论依据 ,也就是陶寺时期已存在“中国”观念。 他认为,考古证据链已能初步证明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那么帝舜“之中国践天子位”的“中国”就应该是陶寺——帝王所都的地中之都。 地中观念一经诞生,以中土为基点的政治地理五方天下观便应运而生,因此从逻辑上讲,中土之国亦可称为“中国”。 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在陶寺文化最早出现,所以作者认为,从现有考古研究看,陶寺就是最早的“中国”。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九)》,原题为《再论“最早中国”及其判断标准》。 篇幅所限,选文有所删节, 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随着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探索的逐步深入,最早中国成为持续火热的话题。我曾经总结过以往有关最早中国考古论述的学术观点,有以许宏先生为代表的“都城考古视角下的中国”观点,以韩建业和李新伟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观点,以曹兵武先生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视角的中国”观点,我们则坚持以地中观念为核心基础的“精神文化考古视野下的中国”观点,因而陶寺遗址是“最早的中国”。

  孙庆伟先生认为,二里头最早中国与陶寺最早中国的观点,在论证时都是依据各自遗址中相关的特定内涵而立论的,都根据各自遗址考古发现而“量身打造”若干条都邑判别标准,就必然导致何为“中国”的各自表述与无序竞争。他认为,正确理解“中国”和“最早的中国”,必须回到相关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而不能仅以特定的考古材料或学者个人标准为准绳。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文献线索,孙庆伟先生认为,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标志着“最早的中国”出现,然而在黄帝、颛顼、帝喾尚未得到考古确证的情况下,陶寺遗址“堪称考古学上的‘最早的中国’”。

  张国硕先生分析认为,古代“中国”一词的含义比较复杂,主要有地域、都城、国家、华夏族群文明等四种意义,考古学界还有“文化圈”意义的“中国”概念,他认为,探讨何为“最早的中国”的标准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