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电商产业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杭州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杭州市新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发各方关注。
意见提出,对招引的新电商企业,每年按其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最长不超过3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对本地年实际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上的电商平台,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新电商园区(基地),按其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近两年,随着其他城市电商产业的崛起,杭州“电商之都”的地位也面临挑战。此次杭州首次出台新电商促进政策,也是意图在电商新赛道上维持领先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届全球新电商博览会将于6月29日至7月1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这些真金白银的奖励和资助,也是一种预热。
当前,各地正在全力稳经济、保就业。这其中,电商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这个一度曾引发“虚拟经济”争论的行业,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起步于1997年。当时以IBM为首的一些国外IT企业,率先把电子商务的概念引入中国,激发了不少创业者的兴趣。他们相继注册成立了8848、阿里巴巴、易趣、当当等电子商务网站,成为最早的一批电商服务平台。
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大众对于电子商务缺乏了解,仍习惯于到实体店购物,所以电商网站的发展步履维艰。加之不久以后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中国的电商产业一度跌入冰河时期,直到2003年才迎来转机。
非典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很多出不了门的人转而尝试网上购物,由此掀起了一波电商热潮。后来支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也在这一时期陆续诞生。
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接连落地,从政策层面为电子商务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些平台也解决了网购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等问题,彻底激发了大众的网购热情,电商产业就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已经达到13.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4.1%,更是十年前的整整9倍。而根据《“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还将达到46万亿元,网上零售额预期目标为17万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有望实现2.5万亿元。
可以说,电子商务在中国这20多年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国民的购物消费习惯,催生了618、双十一等购物狂欢节,也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快递业务量、非银网络支付交易金额的飞速增长。
甚至,就连全国的区域城市格局,也因为电子商务产业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些城市依托电商的发展实现了崛起,杭州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在成为“电商之都”以前,杭州留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座梦想成为“东方日内瓦”的美丽旅游城市。
而说起杭州的产业,80年代以前,多还是杭钢、杭氧、杭丝联等传统工厂的天下。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崛起了万向、传化、娃哈哈、农夫山泉等一批知名民企,但因为行业所限,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1999年,杭州诞生了一家名字听起来有些怪异的公司:阿里巴巴。到2008年时,杭州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近200家。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
2011年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在深圳召开“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物联网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