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在上博馆藏文物里“觅芳踪”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上海植物园自1974年建园以来,致力于植物引种驯化、植物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园艺展示,已收集有活植物3500余种、6000多个品种,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博物馆。植物与人类密不可分,植物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自商周至当代,器物上、诗文里、画卷中处处可见植物的身影。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细细欣赏这些凝固了时光的珍宝上所刻画的植物之美吧!

  器物表面开光刻划牡丹纹,花瓣深刻,花瓣的纹路浅划画,在釉层的遮罩下既富于肥厚的质感,又不乏精致的细节之美。

  牡丹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国花”最有力的候选者;春末开花,花大且香,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又有“国色天香”之殊荣。牡丹所有野生种均产自我国,牡丹可考的人工栽培历史约有1500年,并培育出了一千多个品种,其中以‘魏紫’、‘姚黄’、‘豆绿’和‘赵粉’最为人所熟知。除观赏价值外,牡丹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根皮可入药,俗称“牡丹皮”,具有凉血散瘀等功效。上海植物园最佳观赏点:牡丹园

  橄榄形的瓷瓶,端庄秀美,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枝梢点缀桃花,花蕾含苞。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取“福寿双全”之寓意。

  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三月三,去龙华,看桃花”,更是老上海尤其是徐汇地区的民俗。每年的3-6月份,全国各地也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桃花节事,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桃,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桃花明艳、烂漫,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桃树的果实是令人垂涎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桃的枝、叶、果、根皆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是很好的雕刻用材;真可谓浑身是宝。上海植物园最佳观赏点:蔷薇园桃林

  这件粉彩莲花杯花蕊作底,花瓣为器身,花梗作柄。粉色彩料饰花瓣,黄绿色饰花梗,工艺精湛。

  朱耷笔下的花鸟丰富传神,艺术形象清高脱俗,超出尘表,夸张而不怪诞,晚年的笔墨形态更趋醇熟。是图结构疏密得体,游戏于荷叶间的翠鸟神态生动,黑圆的眼珠诙谐可爱。

  莲,又名荷花、菡萏、芙蓉,因其亭亭玉立之姿、出淤泥而不染之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莲是被子植物中起源较早的类群之一,其化石最早出现在白垩纪,第三纪时广布于北半球。冰期过后,莲属仅剩亚洲莲和美洲黄莲两个种,与水杉、银杏等一同幸存下来成了孑遗植物。在我国,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莲的花粉化石,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莲等水生植物。经过长期的栽培繁育,莲的家族成员日渐壮大,按其应用价值,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类群。上海植物园最佳观赏点:兰室北侧水域

  金西厓(1890-1979),名绍坊,字季言,号西厓,浙江吴兴人,20世纪最杰出的竹刻艺术家和竹刻艺术理论家。

  百合,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在我国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多生于山坡草丛中、疏林下、山沟旁。百合花大、清雅,气味芬芳,叶片青翠,是优秀的切花材料。兰州百合、卷丹等百合种类的鳞茎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能起到营养滋补的作用;亦可入药,有润肺止咳、清热、安神和利尿等功效。上海植物园最佳观赏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