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一万次的你》是她在创业之后的首个项目,这个风格独特的项目中,肉眼可见袁玉梅在创作上的偏好与个人特质,用她自己的话说,“认识我五年以上的人,甚至能猜出哪些桥段哪句台词是来自于我。”
《救了一万次的你》改编自韩国人气漫画《我的老板每天死一次》,以时间循环的脑洞,嵌套了一个职场故事:女主人公发现刻薄的男上司一旦被人诅咒“去死”便会真的死亡,而她也会因此被拖入时间循环,为了打破循环,她唯一的选择,就是阻止男上司因各种各样的离奇方式死亡。从故事设定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主打年轻受众的奇幻喜剧,也是目前国产剧中较为少见的创新型项目。
从行业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平台还是演员,“创新”都是令人又爱又怕的两个字。“创新”有开拓市场新空间的意义和可能,但也有“走得太前面”而导致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风险。而从袁玉梅这样的制片人的角度来讲,“创新”意味着创制作环节中的无前例可循,意味着高试错成本和高风险。而作为《万万没想到》《白夜追凶》《颤抖吧阿部》等几部类型迥异,但同样高热度高口碑剧集的“幕后推手”,袁玉梅自认,从来不喜欢“四平八稳”的剧,创业研发的几个项目都有创新性,《救了一万次的你》体量最小,率先完成,顺理成章。
袁玉梅在采访中,聊到了许多这部剧集创作过程中的“磨难”,客观上的有疫情、经费的影响,有因“新”带来的说服平台和演员的难度,主观上有创作中面对这份“新”而产生的种种犹豫、质疑、意见不同。对于如此一个特殊的项目来说,制片人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熟悉和了解,还要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有极强的品控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合作对象最适合这个故事,各个部门之间又要做怎样的平衡,部门合作的方方面面应该怎样统一到视觉风格的呈现中。
作为制片人,袁玉梅对于这个项目的投入极高,剧本开发、实地拍摄、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她都是亲力亲为,由于导演隔离进入剧组较晚,许多的前置工作都有她带领完成。她对这个项目的执念,细节到一块玻璃的颜色,一句旁白的设计,一个出现仅仅几秒钟的道具的使用。甚至该剧导演邓安宁也曾感叹:“梅小姐,这个项目你挂联合导演,我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而,在袁玉梅看来,遗憾依然很多,喜剧表演对演员的高要求,脑洞设定在前几集的交代和呈现方式,都决定了这是一个观众看来轻松简单,实际创作极具挑战的作品。在收官之际,这部作品因其独特风格和诚意制作,为许多观众所喜爱,但并没有达到袁玉梅所预期的“破圈”,甚至“爆款”。“这是比较现实的,当你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没有得到心中最理想的回报时,肯定会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笔者曾经作为编剧,参与过一些电视剧创作,在笔者与她的对谈中,袁玉梅复盘了这部作品创作始末与她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内容,值得创作者和观众去了解和思考,比如,创新的实践难度,现实和理想的调和。
在采访的最后,袁玉梅说了一句话,令人印象颇深:“理想是无价的,但理想主义是需要‘代价’而沽的。”
尔了了:为什么会买下《我的老板每天死一次》这个漫画来做改编?它吸引你的点是什么?
袁玉梅:我看中的是这个故事的设定,它是一个双人循环的游戏。你做过编剧应该能直观感受到,如果是一个人的循环,这个故事是很难做长剧的体量的。但原作漫画61话,在漫画中不算长,所以整理出来的有效剧情其实不多,总共也就三页纸。从61线集的剧集,我自己知道它的剧本工程量是非常大的,至少有90%的原创剧情。
大结局的时候,大家还会